您现在的位置: 赛艇 >> 赛艇介绍 >> 正文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场童真与成人化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8/27 15:27:52

两个黑眼圈,一口小豁牙,到处惹是生非,打起架来风风火火,俨然一个混世魔王,但最后的“魔童”,却也能逆天改命斗到底,从“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硬核且高燃的故事加上精良的制作,一出爆款就此诞生。

有人说它是“目前中国最强3D动画电影”,有人期待它开启“比肩漫威的封神宇宙”,事实上《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点映阶段就呈现出了“爆款的自我修养”。

猫眼9.7分,淘票票9.6,豆瓣8.8分,IMDb8.3分,口碑扩散尤为神速,势头甚至超过《大圣归来》。影片前期积累的口碑也在首映阶段得到了等量绽放,到首映日7月26日的上午九点二十九分时票房已经破亿,创动画电影最快破亿纪录。

《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动画世界,也给动画作品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选择之路。

国产动画影片的进退两难:成人化or低幼化

1、成人视角的介入

当前儿童影视作品呈现两个怪圈,一是过多成人视角的介入,包括对抗性的情节、带有性意味的情节以及一些成人情感的涉入。他们将儿童视作“缩小的成年人”,呈现一些不适合儿童的发展特征、心理要求的形式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出现了成人发展阶段上独有的认知形态、逻辑思维方式、行为动作等,这些超越儿童年龄的内容不能够被儿童接受和学习。

例如,《妈妈咪鸭》中主人公形象的丰满实际上对应的是现实中部分成人的心态,不管是出于“恐婚症”的潜在原因而主动脱队,引发后续一系列剧情的大鹏,还是无法处理两性关系的现实隐喻,即便是为了幽默效果而设置的诸多笑点,如借电影《春光乍泄》中同性恋人何宝荣和黎耀辉,委婉暗示剧中羚羊邻居宝绒和耀灰的关系,这些对于成人观众而言忍俊不禁的“彩蛋”,对于对此并不了解的儿童观众来说,或许并非是良好的观看体验。

第二,过多对抗性情节的呈现。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次,被抓过次,被煮过次,被电过次……《小猪佩奇》中,面目狰狞的牙医拿着手臂粗的针管,不断扎向尖叫痛哭的佩奇,这些暴力性的内容或多或少会造成儿童的模仿。

第三,成人隐私的暴露,包括一些带有低级趣味且充满色情的情节,比如《果宝特攻》中菠萝吹雪的台词“女人如衣服,定期换一件”,“女人只不过是一件消遣的东西,有什么了不起”等等。这些成人情感隐私被完全暴露在儿童实现里,使得儿童过早地“跃空成长”。

2、低幼化的呈现方式

其二是低幼化的呈现方式。事实上,中国近些年出现的动画电影,都是非常尴尬的类型。一方面,在观众结构上,它高度依赖电视培养出来的低幼电影观众,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一拖二”的观众构成非常单一;

另一方面,在电影水准上,剧情过于低幼,说教味过重,制作不够精良,和好莱坞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等级上,让父母观众沦为影院里简单的陪伴。国产动画电影一度是只在六一儿童节才会蜂拥出现的类型,同时这一类型在投入与产出上也并不成比例,是国产电影的一个软肋。

国产动画影片市场下沉原因探究

1、“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的模糊界限

从媒介环境来看,科技带来的媒介发展,导致受众出现了“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问题。正如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的:“印刷媒介的风行使得童年的概念在16世纪得以产生,随着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在20世纪的风靡,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童年逐渐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换言之,电子媒介直接催生了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霸权,这也就使得儿童不必经过文字方面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获取信息,而影视、网络等又增加了儿童接触信息的机会和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包括暴力、色情等内容都以一种空前的态势展现在儿童的面前。“电视保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大量儿童在影视媒介的“看护”中成长发育,对一些成人世界的事物洞若观火,曾经的单一、幼稚,仅仅旨在吸引低龄儿童注意力的动画早已不能满足那些“成人化”了的儿童的需要。

2、儿童心理的忽视:刻板印象主导的创作“灵感”

从创作初衷来看,源于创作者对于儿童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社会分类现象,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现象。例如,现实社会生活中常有这样的观念,一般认为男性独立、刚强、心胸开阔、好攻击,女性则表现为依赖性强、温柔、敏感、脆弱;男性擅长学习理工类专业,女性更适合学习文史类专业。

最早赋予刻板印象以心理学意义的是一位名叫李普曼的新闻记者,他在年的《公众舆论》中通过对印刷术语“铅板”的引申,用来解释人们对世界的错误和偏见。他认为,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结构,指在种族、性别等方面对人进行分类时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许多创作者正是出于这样的刻板印象,认为一些比较幼稚的、浮于表面的内容才是适合儿童观看的,大量重复性、无意义的搞笑贯穿其中。

3、合家欢式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双向裹挟

而从电影市场及产业环境来看,一部电影的成功需要口碑和票房的双向加持。为了卖座就要扩大受众群,老少皆宜、男女通吃,才是商业电影追求的至高“境界”。不仅让孩子们的父母买单,也让百无聊赖的年轻情侣,想要轻松一笑、体验3D效果的中年男女贡献票房,这才是动画电影能取得商业成功的法宝。

在当前儿童影视文学创作原动力不足,儿童影视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为了吸引到更多为此付费的成年人,许多动画电影试图打造亲子共赏的观影场景,通过成人视角的代入、成人世界的映射,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是商业运营为目的的动画电影产业化必然的逻辑结果,但事实上这样的创作已经脱离了动画电影的初衷。动画片专为儿童定制的历史已经过去。而国内许多动画作品,往往是通过成人视角去解读儿童心理,用成人的思维构想动画片内容,用成人的观念猜度儿童的想法,最终创作出一些未成年人不接受、家长质疑的作品。

路在何方:“童真”与“成人化”也可兼顾

相比于其他类型,儿童影视作品的特点在于它对于儿童的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好的影视作品能带来正面的影响,反之,则是对精神的毒害。法国教育学家鲁索在《爱弥儿》提到:“野蛮的教育如果是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自我,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我认为孩子永远享受不到所谓的幸福。”

“成人化”的影视作品正是鲁索提到的“野蛮的教育”,它们往往趋于利益关系而在作品中极力张扬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在它们的影响下,许多儿童错把世故当成熟,错把差异当个性,从中学习交往方式,被异化为“缩小的成人”。

一旦这种引导出现偏差,由于动画片播出后广泛的社会效应,必然会对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观众形成负面影响。再者,成人视角的儿童影视作品,因为没有抓住当代少年儿童最有话说的生活、没有找准与他们对话的角度而未能赢得小观众的心,失去广大观众支持,也很难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

《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影片保留了哪吒敢爱敢恨、骁勇叛逆、知孝明义的精神气质,以超越世人的成见代替了御正驱邪的动机;把李靖的形象愈发柔化为一个爱子莫深的父亲形象,将误会的解除作为了哪吒思想转变的契机。当哪吒以低沉的声音说出“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时的倔强,以高昂的姿态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时的洒脱,也激发了许多观众内心的柔软。

事实上,“童真”与“成人化”并非水火不相容,动画影片也能够“老少皆宜”。

内核:正面积极的核心价值观

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正面积极的核心价值做支撑,在一个个欢乐故事的背后传递的应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美国电影《超能陆战队》为例,传递的是不畏邪恶的勇敢,是兄弟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以及机器人对人类的无条件忠诚爱护的动人情感。宣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真善美,是儿童电影应该具备的要素。

国产动画也不乏优秀作品,《黑猫警长》、《阿凡提》、《邋遢大王奇遇记》等等都堪称经典,黑猫警长正义凌然的形象让我们分清正义与邪恶,让我们明白邪不压正是真理;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以强欺弱的地主,充满了智慧与幽默;邋遢大王在经历了一系列冒险之后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变成了爱干净的小孩。这些优秀的动画片都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脱离真空:“童真”与“成人化”的平衡

其次,“童真”与“成人化”的平衡实际上有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社会,他们并非活在真空中,动画片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平台。比如,《酷杰科学之旅——自我保护》用动画的形式将性教育知识较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荒岛历险记之罗克与编程猫》则以家长颇为关切的STEAM教育为切入口展开故事;《果夫子·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qwuh.com/blcf/15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赛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