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国宴都吃什么?饽饽又为何在清代宫廷享有极高的地位?从清宫御膳的苏造肉流传到民间版的卤煮火烧,御膳又是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刚刚播出的第五期饮食文化探索节目《一馔千年》在寻味“乾隆下江南”中,为观众揭开了清宫御膳的神秘面纱。其中精致又有趣的象形饽饽,健康又滋补的红白鸭子凭借其视觉美感、探索制作和它背后的传承轨迹、情感表达,让网友纷纷高呼“上头”。
节目播出后,话题#香饽饽的饽饽到底是个啥#即刻登上微博热搜榜、要闻榜,为网友呈现了一场真正的文化大餐,“历史与现实在美食中牵手,太上头了”“《一馔千年》,吃的是美食,品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节目通过寻味《清明上河图》、白居易《忆江南》、郑和下西洋、“同福客栈”、乾隆下江南等历史名场面,在让大众品味到数十道历史美味的同时,以美馔的精美造型、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为观众展现出这些历史美馔独有的中式美感。
美馔之形
诠释精致摆盘中蕴含的东方意境
“竹节卷小馒首”描绘着临流枕石、化蝶忘机的灵秀园林和江南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旖旎山水;“燕窝红白鸭子苏脍”既有春江水暖的暖意,亦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情趣;“碾转”让巡游的帝王和田间的苍生建立起了味觉的联系,第五期寻味“乾隆下江南”中,江南春意、盛世芳华皆在这方寸间,精致讲究的摆盘内一览无遗。
美食之美,在于味道,更在于造型,随形而赋彩。美馔最直观的美,首先便在“好看”。摆盘精美、色彩鲜艳不仅能令观众食欲大开,更能在视觉美感中感受美馔背后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时代审美。“鲈鲙莼羹”以西湖泛舟芦苇丛中展现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以“莼鲈之思”寄托的思乡之情和隐世之喻,“酪樱桃”则在江南的春水、东吴的樱桃、化身游鱼的醇厚酥酪和穿梭在这如春水一般的甘蔗汁里,以馔为画,描绘白居易笔下的“春来江水绿如蓝”。
为此,节目组特意找到中央美术学院宋瑞雪老师的设计团队与国宴大厨刘强的厨师团队,结合每道美馔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研创出“新中式审美”的摆盘,向观众诠释蕴藏东方审美意境的“美馔”。
以首期“寻味清明上河图”中的“盏蒸”为例,《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宋徽宗时期,盏蒸一馔便是以徽宗偏爱的汝窑天清釉料瓷器为盘,将巨木搭建的虹桥配上杏汁与杏酪汁混合形成的河面,整体摆盘尽显宋代朴素美学素雅诗意的意境,展现出宋徽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追求。
中式美学,美在意境,意蕴深远。除了蕴含东方审美的摆盘艺术,《一馔千年》在主持人的服装设计理念中,以中国传统服饰唐制圆领袍为灵感,将东方传统美学做现代简化。唐代圆领袍领口为圆形,展开时亦可作为小型翻领袍穿着,此类袍服在唐代广泛流行,成为男女共服的常服,并影响宋明。圆领袍的款式,其男女共服的现象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力与开放度的体现。服装设计师将传统圆领袍的圆领右衽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而结合现代的着装习惯,最终完成设计,与节目舞台美学相呼应、与节目文化内核相契合,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于历史文化的氛围里,品味美馔,感知节目视觉艺术中所传达的“新中式审美”。
美馔之蕴
寻味源于千年饮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古人千年来对美食精致到位的研究,在“一馔千年”餐厅的美馔里便能感受一二。第二期寻味“同福客栈”中,有一道看似做法简单,实则复杂至极的美馔——藏鸡。步骤概括起来仅有三步:整鸡脱骨、装入肉馅、缝线煮熟。最终盛入青花瓷大碗中的又一只“整鸡”和浓郁的鸡汤,便是“藏”字的来源。复杂的拆鸡过程,耐性与手艺并存的填肉缝线环节,“藏鸡”藏起来的是巧思、是精制、是技艺,更是内有乾坤的美味。
而比起藏鸡的“明藏”,另一道“寻味《忆江南》”中的春笋甑饭,则是一种“暗藏”。步骤只有简单的一句诗: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但难点不仅在把握“同时熟”的火候,更在我们看不到的选定春笋这一食材的过程。那必定是白居易在不同食材的反复试验中实践得来的,是尝试无数组合里选出的最优搭配。在《一馔千年》中,后厨的探究过程,仿佛是与古人的一种“跨时空交流”,寻味的过程,也是观众认知历史的过程。
中国人为何以“美”来形容好吃的东西?不仅在于食之形、食之味,还在于食之文化。中国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人墨客寄情于美食,苏东坡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至今还是做红烧肉的最高“理论指导”。郑和七次下西洋,前三次都是为了进口胡椒,近六百年前“辣炒鸡”中的胡椒,便是今天我们家家户户的那味调味料。节目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让观众从原本神秘的美馔中寻找到一种现代的熟悉感。如同近年的仿古菜潮流,究其根源也是当代人被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从而才去了解、尝试和研究。千年的寻味,源于中国人对美食亘古不变的热爱。寻味,寻的是文化传承,找的是文化自信,蕴藏着的,是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美学意蕴。
美馔之源
观照美食人文故事彰显的人民史观
揭开世界大航海时代序幕的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更为中国输送了新的工艺产品、技术、食物等,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莽吉柿、芭蕉、菠萝蜜、椰子等品种丰富且具有强烈东南亚风味的水果,便是在千百年前由郑和带回中国落地生根,使之能在今天和我们相遇。在第三期寻味“郑和下西洋”的节目中,有一道以梅卤与东南亚瓜果调味相结的“春兰秋菊”,这道如今屡见不鲜的“古代水果沙拉”,细细品来可是大有乾坤。
首先是水果的保鲜功效,瓜果经梅卤腌制后,能防止水果氧化,便于水果的长时间储存。此外,梅卤的酸甜口味,让长时间海上航行的船队能缓解晕船的不适。最重要的是,古代欧洲水手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最怕的不是巨浪风暴,而是坏血病,而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却鲜少发生。究其原因,坏血病的病因是缺乏维生素C,但郑和的船队是没有长时间吃不到水果蔬菜的情况,“春兰秋菊”便是可能常常吃到的菜品之一。即使那时候中国人并不知道维生素C的概念,他们仍以自己丰富的农业经验和生存智慧战胜大海的挑战。
节目中馔家族查阅的美馔古籍,探寻的美馔古法,如杏仁水煮去皮的生活小妙招,白砂糖提炼工艺在唐代发展的历史小课堂,无不体现“古人诚不欺我”的饮食智慧,这种智慧传承的背后,是“人民的智慧”,美食是最基础的人类文明,美食的核心,是人,是人民。
不仅如此,无论是“明代方便面”细棋子面、“宋代冷饮”荔枝膏还是“明代小零食”糖缠,在前五期的美馔中,节目更偏向于选择能凸显各朝各代、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充满烟火气息,风靡民间酒楼的“网红小吃”、历史美食,在“美馔记”环节中,演绎的焦点也都聚焦在创造美馔的厨师、仆人、管家等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身上,充分契合“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一观点,从而深度体现了“人民史观”,彰显了节目想表达出的“人民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为天,因人而食,因人而美,美如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成果。不同的朝代、时节、地域孕育出了一道道各具风味的历史美馔,于人文意义而言,美食是审美,是文化,也是哲思。《一馔千年》通过造型美、文化美和人文美,将美馔故事融入重组到现代审美中,让历史的温度、情感、美感通过一道道美馔传递给大众,为观众奉献出一道蕴涵新中式美学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