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赛艇 >> 赛艇介绍 >> 正文

泡水分步等味道,这三个烹饪习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0-14 12:09:59

在家做菜的时候,开炒之前,我总会搞点“小动作”。

把盐盒拿的近一点,打开酱油,醋和酒的盖子,把炝锅要用的葱花放到铲子里。

就是这么一点小动作,就让我从手忙脚乱的菜鸟,变成有条不紊的老油条了。

刚进厨房学做菜的时候,我有很多“恶习”,油热了才想起来没切葱花,锅炝香了才想起来土豆丝还在水里泡着。

找酱油找不到,随手放成了醋,做完菜不趁着热乎洗锅,着急忙慌放盐,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还能撒一台面。

三杯鸡

一个优秀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个的坏习惯,就是把人拽入深渊的魔爪。

做人是这样,做菜亦如此。

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们,长年累月的坚持下来,成为一个个优秀的习惯,当他们发生质变的时候,会还你一身华丽的厨艺。

作为一个有师父的厨子,我是幸福的,好多习惯是学厨的时候,师父硬逼着我养成的。

一开始我还不理解,甚至反抗过。被老痞厨的大脚踢了无数次屁股以后,终于发现,这些习惯,真香……

做菜别太单纯

为什么老有人说厨子“坏”,是因为被厨艺反噬了。

厨子可以单纯,但是厨艺不行。

以前的文章里,我常说烹饪是做五味的调和,其实吧,光调和还不够,还要做味道的堆积。

味道的玄妙在于他看不见摸不着,他的神奇在于味道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加一大于二的关系。

在厨房待久的人,慢慢的都会悟出这个道理。

“二”这个字,是很多厨师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油可以放两种,酱油可以放两种,醋可以放两种。

油可以放两遍,酱油可以放两遍,醋可以放两遍。

芽菜烧肉

“两种”

我常说,师父退休以后家里的调料,只有酱油,醋,酒,糖,盐。

但我没说的是,他家的酱油有生抽,老抽,甜油,豉油等等。

他家的醋,有陈醋,米醋,甜醋,白醋,苹果醋等等。

也没说,老爷子的酒有黄酒,白酒,啤酒,花雕酒,米酒,甚至国外的清酒,白兰地他也用。

调味料里,就单拿生抽来说,品种甚至几十种,没有哪两种是完全一样的。

会因为原材料的产地,发酵的气候,师傅的手法等等的不同,产出不同的风味。

没有人能博览众长,调味料也一样。

有的酱香味足,有的醇香味好,有的注重提鲜,有的调色红亮。

厨师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摆在眼前,该谁登场了,拿起来倒锅里。

锅包肉

我把油分成了两种,内向的油和外向的油。

我们常用来炒菜的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甚至花生油,他们的香味内敛单一,不太张扬,算是内向型的。

花椒油,辣椒油,料油,葱油,猪油,虾油,芥末油,甚至芝麻油,他们的香味辨识度高,热情张扬,属于外向型。

做菜的时候,按照一个内向一个外向的搭配方式,都会在香味上有意外收获。

雪菜豆芽

我的一个四川同事,随便煮碗面条都特别香。

他告诉我,凉油下花椒,炸香捞出,再加点普通油炒鸡蛋,鸡蛋炒香加热水,烧开以后下面条,加点盐,酱油,胡椒粉调味就行。

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为了彰显我的厨艺,越是小菜,我越下功夫。

土豆丝提前焯水,锅里放普通油和香油,温度一上来,香味就能出来。

花椒,葱花,蒜末炝锅,倒一点醋进去烹香。

土豆丝下锅翻炒,盐,糖,胡椒粉,生抽调味,全程大火让味道融合,出锅前再点一点醋,挥发醋酸留醋香。

一嘬蒜末,一点香油,一两个翻勺出锅,上桌以后等着朋友们夸奖就是了。

“两次”

味道的堆积,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可以是同类多种,也可以是同类多次。

等厨艺再上一个台阶以后,也可以是同类多种多次。

在以前的文章里,多多少少都提过“多次”这事儿。

例如放盐,为了让味道正好,可以少量多次加。

例如醋溜,多次放醋,少量酸入底味,少量酸出香味。

前面炒土豆丝的例子里,一开始放了香油,临出锅又放了香油,第一次是复合香,第二次是香味排头兵。

扣肉

多次这件事,最有代表性的是酱油的两次法。

关于酱油这个调味界的大BUG,我写了很多篇跟踪报道,我把有代表性的文章链接放在文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今儿就只说“酱油两次法”。

酱油的本味,“酱,醇,鲜,甜,咸”,各个都是受人追捧的味道,但这里面的味道,想要激发完全,是有冲突的。

酱和醇像是我这样的粗懒人,没人拿锥子在我后面攮,我都懒得跑。

高温就是刺激他们挥发的锥子,尤其是直接烹进油里,效率最高,酱香和醇香一激灵就会全部跑出来。

菠萝牛肉

鲜和甜,就好比温婉细腻的女子,一个鞭炮就能吓哭的那种。

鲜味的具体物质多来自谷氨酸钠,尴尬的是,谷氨酸钠最怕高温。

超过度以后,谷氨酸钠变为焦谷氨酸钠,毒性是没有,但失去了鲜味。

提供甜味的糖类,在烹饪圈里,有两个著名的反应,美拉德反应和焦化反应。

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是蛋挞和糖色,美拉德还可以,不会产生苦味,但焦化反应过头的话就是焦苦。

所以,为了鞭策酱和醇,把他们扔进油锅里的时候,酱醇是挺直腰板了,但鲜和甜早就吓哭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酱油建议放两次,一次高温,激发酱香醇香,一次“低温”,增加鲜甜。

前面的土豆丝里,还隐藏着一个“二”,刚开始已经用葱蒜炝锅了,临出锅又放了一次蒜,用的是“倒炝锅”的手法。

“二”这个字,是个约数,不一定是两次,有可能是三次,四次,但绝不是一次。

“二”后面跟着的,是“次”,是“种”,是“类”。

把单一变成多样,把平面拉伸成立体,在战略层面,把烹饪从一变到二,菜品味道自然会甄香馥郁,层次分明。

用水泡

可能是因为我们北方人喜欢泡澡的缘故,进了厨房,我也特别喜欢给食材泡澡。

泡菜,这个泡菜不是那个泡菜哈。

就是单纯的,把新鲜蔬菜泡水里。

我们知道,蔬菜是单株的生命体,即便是买回家,在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后,他仍旧是活着的。

植物除了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之外,还有蒸腾作用,他们用根把水分从土地里吸收,向上送给叶片再蒸发到空气中。

我们常买的绿叶菜,像菠菜,小白菜,香菜等等大部分都是整株购买。

因为他们的蒸腾作用,水分流失很容易蔫巴。在食用之前泡在水里一会儿,很快就能恢复生机,毕竟算是久旱逢甘露呀。

残忍一点呢,制作凉菜时,想让他们更脆,就把他们放在冰水里。

泡肉,尤其是血水较多的红肉。

肉的腥味来源,大部分是残存的血水和组织液。

为了保持完整形态,又要让血水尽可能排除,泡水算是最佳方法。

大块的牛羊肉,猪肉的贴骨部分,被皮包裹的鸡鸭肉,都适合用泡的方法。

分子是运动的,而且运动速度和温度相关。

浸泡的时候,处在室温状态下,分子运动较慢,泡血水需要较长时间。

用泡的话,就提前一点,这顿饭吃完,泡下顿饭的肉。

竹香鸡

泡香料,制作料油,或者卤肉炖肉的时候,需要相对较多的香料,这时候最好把他们也泡一下。

目的很简单,第一可以去除杂质,给香料洗澡。

二来让香料吃水,在后面炒或者炸的时候不容易糊。

经过泡以后,水分进入香料内部,炸的时候温度升高,热胀冷缩的缘故,水的体积会变大。

“撑开”了香料的内部空间,同时又因为有水的存在控制温度的上限,这样就能给香料味道的激发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用来泡别人的水,也能成为香饽饽。

水可是有海纳百川的肚量的,他能承载很多味道。

泡香菇的时候,香菇水中的鸟苷酸含量很高,直接的利用率甚至超过了香菇本身,这就是香菇水一定不能扔的原因。

当然了,泡牛肉的水就别要了,那增腥的效果也是惊人的。

基于这样的原因,聪明的厨师就发明了葱姜水,葱姜酒水,葱姜花椒水等等。

盐水虾

啰嗦点

优秀的表达,追求的并不是行文的流畅,而是高级的停顿。

喜欢看我文章的人,大部分是厨艺爱好者,但还有一部分人不爱下厨,仅仅是觉得我的文章读着舒服。

这里面的大部分朋友说初读我的文章,会有一点别扭,因为我的标点符号和顿句用的有些奇怪。

但读熟以后再去读别的文章,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写文的时候,我会刻意的在某些地方添加标点,为了让大家的思路有一丝停顿,从而去思考。

其实做菜更是这样的,别总追求一气呵成,啰嗦一点,很有必要。

烤鱼

炒个荤菜,腌肉的时候,我就挺啰嗦的。

先放盐,胡椒粉,酱油和酒,用手抓呀抓,感觉干了还会加点水,抓到肉发黏了才放过他们。

然后放淀粉,再继续蹂躏他们。

然后放油,再抓一次。

用我老婆的话说,平时挺利索,进厨房就啰嗦。

就拿腌肉来说,啰嗦一点并无坏处,前面是味道的调料,让味道和水分进去。

淀粉是用来锁住水的,得水进去才能锁吧。

油是二次保护,帮助锁淀粉,总得等淀粉就位才能锁他吧。

糖醋里脊

很多人看到的厨师都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操作,甚至是手脚并用的快刀斩乱麻的架势。

真正的厨师,其实一个比一个啰嗦,一个比一个墨迹。

外行只能看到快,内行才能感受到慢。

很多时候,厨师们必须给味道留出空间和时间的。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东北厨师,做凉菜用油呲了辣椒以后,要盖上盖子等一会儿,等什么?等味道回落,落回食材上。

我以前常说,做红烧肉,大火烧开以后煮十来分钟再转小火。

这十分钟干嘛?给肉上色,让多余的腥味挥发走。

做焖面,大火上气,盖盖子,小火4分钟,汤火4分钟,小火2分钟,关火前大火20秒,关了火再等5分钟。

这五分钟在等什么?开火蒸汽带着味道向上走,关火蒸汽带着味道向下走。

滑肉丝,煎鱼,下锅不能立刻动,等表皮熟化再动他。

啰嗦一点,是在把细节放大,细节放大了,味道才能放大。

罗里吧嗦的又写了这么多字,给能耐心看完的朋友,说上一声感谢。

喜欢这类文章的朋友,记得点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qwuh.com/blcf/14850.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赛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