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北海北岸,今北海海关旧址,沿珠海外街至海滨公园一带,史上统称“崩沙口”。此处南面高坎为沙质黏土构成,因雨水冲刷和海浪侵蚀,多次发生沙土崩塌流向海边形成多个缺口而得名,是北海有名的古地名。
(图片摘自网络)
从光绪三十一年(年)出版的《北海图》可了解,在北海市区东郊的崩沙口地段,在年至年间,先后有北海海关、大清邮政局、税务司公馆、茶亭、普度震宫、德教堂、法信馆、洋关大楼等大小建筑拔地而起。
(北海海关旧址,摄于年)
年至年期间,在崩沙口西面地段,先后建成审判厅大楼、梅园、瑞园、邓世增公馆、许锡清公馆和珠光电力发电厂等建筑群。年,此地段东西走向的一条牛车路街,被拓建成路面宽9米的大马路(今中山东路东段)。
(邓世增公馆,图片摘自网络)
年至今,崩沙口东端地带(今茶亭路西面)有富丽华、香格里拉等高楼大厦林立,海滨公园、海底世界和海景广场等景点也分布其间。
(北海北岸夜景,图片摘自《北海年鉴》)
▼▼此处有插话▼▼
20世纪90年代,为纪念百年崩沙口,中山东路老街坊培洋爷爷和“老伙伴们”一起组建了一支民间乐队,名曰“北海崩沙口乐队”,并出任鼓手。
(帅气鼓手――培洋爷爷的舞台英姿,摄于年)
培洋爷爷介绍说,北海崩沙口乐队成员有科班出身的“高手”,也有自学成才的乐器发烧友,乐队拥有厚重的老北海特质,“十八般曲艺”样样精通,在当时的北海民间音乐圈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乐队曾受邀在对外交流迎宾、中西节日庆典的舞台上献艺,在当时的北海民间文艺界也算是红极一时,连日常训练也常常会被围观的街坊和慕名而来的乐迷们层层“包围”。乐队踏着时代的音符,让北海百年“崩沙口”重现于现实之中。
(“北海崩沙口乐队”在北海火车站迎宾演奏后合影,摄于年)
▼▼此处又有插话▼▼
在现在的中山东路和新安街交界处,曾“屹立”着一棵有“活文物”之称的古树――木菠萝树,此树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年11月,广西一批著名的老园林专家到北海考察,了解到位于中山东路号门前的木菠萝树,其树龄之长,为当时广西木菠萝树之最。
百多年前的崩沙口不但没有建筑,而且树木稀少,那棵高大的木菠萝树便成为过往行人歇脚乘凉的“巨伞”,它见证了崩沙口的百年巨变。因传奇般的存在,“菠萝树”已成为其周边一带的“地名”,附近居民都把它视为街边上的社隍公。
(中山东路号门前的木菠萝树,摄于年,图片摘自网络)
(木菠萝树旧址,摄于年)
前些年,菠萝树因白蚁蛀食,经园林专家医治无效,已枯死。“菠萝树”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只留下一片空空的水泥地和一个传奇的“地名”,让附近的老街坊口口相传。
▲▲插话▲▲
随着北岸海滩和海堤的建成,崩沙口已经拓建为中山东路-茶亭路的一段街区,地貌旧观不复存在,百年的“崩沙口”,只能消失在北海的版图之上,留存于北海地方志史料当中。(冯晖)
(中山东路-茶亭路路口,摄于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