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南
黎族人de
生
活
透
视
基本概况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黎族是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是海南最早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山区,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甚至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现代文明也穿过山林走进这古老的村落,黎族人民创造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消失,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现在,就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领略这个民族悠远的文化。我将以一组照片,记录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往事。
01
船型屋
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太快古老的黎族生活方式在现代都市和新农村基本见不到,不过经过多方搜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个地方保存着黎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那就是位于保亭县的槟榔谷景区甘什村。
我们来到了槟榔谷,进入景区就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气息,遇到了黎族的独特民居——船型屋,黎族人民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被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我们先来看一下高架如下图所示:
04.20
高架船型屋
它的屋顶呈拱形,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几乎低垂到地面,远看就像一艘倒扣的船。墙体用泥土筑成,屋形狭长、屋檐低矮。用树枝扎成方格形作窗户,再用稻草和泥糊墙。看着很简陋但它很耐用哦,历经几十年而不倒,为黎族祖先遮风挡雨。
再来看看低架,如下图所示:
低架船型屋
生活
探秘
在屋子的前后各开一个门,不仅屋顶外形像船,船型屋的内部与船舱也很相似,人们前后进出如同在船舱一般。我们来看一下低架内部的环境吧。
首先在门口是一张铺着的竹席床,黎族老奶奶坐在上面织黎锦,我觉得这位老奶奶很慈祥,当时她还和我说话,虽然我一句也没听懂。
外墙上挂着竹篓,这是古老黎族捕鱼工具。古代黎族女子负责织锦,男子捕鱼打猎,有天仙配那“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恩爱把家还”的感觉。
02
陶罐
我们进去看看,地上桌子上都摆满了瓶瓶罐罐,琳琅满目。这些陶制品是古黎族人最重要的家具,他们的制陶技术传承了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工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艺价值,还具有比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对研究我国制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文化的活化石。黎族原始制陶具有手工制作,采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方法简单,使用便捷等特点。选取黏性的泥土,晒干后捣细成粉,然后拌成泥团,有的黎族老人会在田地里掺杂一些泥沙,然后铺成薄饼状做器皿底部,再把泥团,揉成泥条,以泥条盘筑成泥胚,然后用木板沾水拍打器皿的外壁,使泥胚达到所需的器皿标准,晾晒陶器,等到干透后选择合适的天气堆起来露天烧陶,最后就成了陶罐。
继续进入是古黎族人的卧室,特别简陋,一盏油灯一张竹席,突然就有一种孤灯只影长夜难捱的感觉。
卧室
简
陋
长夜难捱
一种孤灯只影
一张竹席
一盏油灯
卧室之后就是厨房,亘古不变。有些船型屋里有单独的厨房,有些就是在卧室,白天做饭,冬季晚上还可以生火取暖,不过两者都很简陋,一口铁锅一堆火堆,仅此而已。
03
美食
说到厨房就不得不提黎族的美食,作为一个吃货的我看到这些美食已经按捺不住我那瘪瘪的钱包了。
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作餐。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
●●●01。筒干饭|黎家风味
02.
菠萝饭|香甜可口
菠萝饭,又叫凤梨饭,是以菠萝、米饭等食材制成的一道美食。将菠萝切掉一个盖子,果肉用小刀挖出,切成丁,取其他食材适量,切成丁,然后炒熟后放入菠萝中就成了菠萝饭,营养全面,香甜可口,让人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04
谷仓
吃饱喝足后,我们再来看另一样建筑——谷仓,他的外形酷似船型屋,但比船型屋要小得多。
黎族谷仓的建造颇为讲究,尤其是木材,多选用防虫蛀的坡垒、子京等珍贵木材,甚至还有整个框架是用花梨木制作的。谷仓有大有小,大的谷仓往往在仓底放置一层平整的大石块,再压上一层结实木条。仓底上层用编织的竹片铺设在木材上面,再用新鲜牛粪与草木灰搅拌涂于仓底,以防虫蛀。仓的四周用干木板围实。仓顶用茅草逐层铺设,防雨又透气。
黎族谷仓一般不开窗,只留有两个对开的小门,以便空气对流和存取谷物。小谷仓建造相对简单,四周及底部用编织的竹片围成,再均匀涂上牛粪和草木灰,顶部用茅草逐层铺设就可以了。据说,稻谷存放在这些别具的谷仓里,放个3至5年,谷物还保留着稻花香味。一间间的谷仓,显示的不单是岁月的沧桑,更象是村落的守护者。
2
村落的守护者
05
黎锦
黎锦是黎族人民创造的最为辉煌的艺术,在元代以前,黎锦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直到黄道婆流落海南后,从黎族妇女身上学到了这种技术,并带回内地稍加改进,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
穿戴民族服装的黎族妇女就这么席地而坐,五彩线团通过灵巧的双手,色彩斑斓地忙活着。
2
色彩斑斓地忙活着
黎锦技术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首个成功申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有文字的黎族,黎锦就如同文字,反映了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但由于现在开发程度越来越高的服装衣物随处可买,且人人买得起。阿姨跟我说,现在村里人越来越少做黎锦了,做成时间久,赚不了多少钱,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打工了,这一技艺几近没落。
下面是成品,虽然不贵但也要多元,花花绿绿的真好看。
黎锦
展
示
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集纺、染、织、绣于一体
一种纺织技艺
黎族妇女创造
下面这个就不得了了,他的名字叫——龙被王,是宣示天子独尊地位的尤物,只有宫廷才能使用。黎族龙被图案绚丽,色彩斑斓,耐人品赏,堪称稀世珍品,生动地体现了龙的精神,展示了独具一格的中华文明,张扬万物和谐的生态观,表现了黎族同胞非凡的智慧和才情。
龙被王|宣示天子独尊地位
06
竹编藤编
说到黎锦织造技术就不得不提黎族的另一种编织——竹编,藤编
把竹子劈条后,削去内皮,只留下青翠的表皮层,便可用于编织竹器了。
除了满足物质层面的使用需求以外,藤竹编织技艺还寄托了黎族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追求。首先,编织是黎族人普遍重视的一种手工技能,是黎族人对幸福生活能力的肯定。历史悠久的藤竹编织技艺是过去海南黎族家庭的常备技艺,尤其是山区的黎族几乎家家都会,而且劳动分工有所不同,通常较软的藤编和草叶编织以女性为主,较硬的竹编织以男性为主。风格粗犷、造型简洁、极少纹饰,是黎族大部分造物的共同特点。
●●●这些竹篓可以装鱼装饭,其实现在你也可以当花瓶用来插花也挺不错
竹编,藤编
★
竹编,藤编
藤编和草叶编织以女性为主
07
图腾信仰
青蛙是黎族人民的信仰。据说青蛙象征着富贵财运与多子多福,在生产力低下的那个时代,人们崇拜繁殖能力强的动物,并希望自己也能儿孙满堂。
一尊尊青蛙雕塑活灵活现,可见黎族人民的雕刻技术也是一座文明宝库。
青蛙
象征着富贵财运与多子多福
在这样一个“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地方,老老少少之间充斥着乡音方言,很少有人会说普通话,虽然交流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是他们的声声朗朗就像是纤夫的歌谣,他们的淳朴,他们对一位外来人的我热情的接待,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中,很开心!
我渴望诗意的栖居,在这个甘什村里处处都是我要的确幸。
“黎锦”的花纹使我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船型屋更是成为连接琼州大地历史与未来的密码。我们这些异乡的异客,不知不觉中从内心深处升起一股亲近,保护这些文化瑰宝更是责无旁贷,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从实际出发,探索黎族文化生活,并传播出去,使人文之光福佑之处更加宽广。传播地域文化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之一,不去做是失职,做不好是不称职,黎族人朴实而善良的面孔,性格中的厚重,文化里的谦和,时刻提醒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在深入探索中,这些文化与黎族同胞身上固有的品质,给了我许多启示与感慨,足以受益终生。
sanya-xiu
三亚秀
你秀,我秀,大家秀
秀是一种美丽快乐的分享
欢迎天下的秀秀来到“三亚秀”这个平台
投稿邮箱:zhuoy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