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菠萝 >> 菠萝功效 >> 正文

断糖实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21 3:12:55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糖对于健康的危害,50年前就被研究者揭露过,但却被食品工业打压了下去。如今,虽然有了很多无糖食品,但仍有不少争议和雷区,而我们身边已经有一群人开始了一场决绝的“断糖实验”。

南都周刊记者胡雯雯实习生王绮彤

视频

陈晓编辑

杨文瑾

不知从何时开始,奶茶店里经常能听到“三分甜”“无糖”“加一元换成甜菊糖吧”这样的要求。

便利店里出现了各种网红“0糖0脂0卡”气泡水,就连伊利、青岛啤酒、恒大这些品牌,也争相推出了类似的饮料;曾经嫌弃无糖可乐“甜得不正宗”的同事,桌面上也悄悄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而在小红书、B站、各大网络综艺上,不时就能看见网红和名人推荐“断糖”,声称自从与糖决裂后,他们皮肤好了、体重减了、状态也年轻了,之前那些蹦迪熬夜加班所造下的孽,都因为这个神奇的实践而得到了救赎。

糖,这个曾经带给人类无限幸福感的食品,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全民公敌”?

CCTV2财经频道报道截图

我第一次看到“糖是一种新型毒品”这个说法,是在6年前的一本外文期刊上。当时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养生界实在没什么可写了吗?拿油和盐开完刀,现在连糖也要喊打喊杀了?那人类还剩什么可以吃的?

在我看来,对比国外那种齁死人不偿命的饮食习惯,中国人实在没啥可担心的。我们极少看到每天灌下十几瓶软饮料、吃一大盒甜甜圈的人,就连国人对于甜点的最高评价,都是“它尝起来不会很甜”。

退一步讲,即使有人嗜甜如命,你听过吃糖吃到“毒发身亡”的吗?

耸人听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或许也是很多读者会有的反应。

然而,打脸却来得比想象得快。当我为11月14日糖尿病日查资料时,才发现,根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全球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每8秒就有1个人死于糖尿病。而《BMJ英国医学杂志》年4月发表的文章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亿人。

在40年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总患病率是0.67%,年是2.51%,年则达到11.2%。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万中国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他们大都生活在城市。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控制,我们周围20个人中就有1个人很快会加入糖尿病人的行列,而这种病往往是无法治愈的。

许多频上热搜的话题,例如“小伙子医院”“7岁女孩酮症酸中毒被送入ICU”,都是这种病例的典型代表。

糖,真的这么恶毒吗?那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甘之如饴却毫无知觉?

纯白的杀手

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对糖是没有概念的,水果和蜂蜜是他们难得的甜蜜享受;一直到了18世纪,欧洲殖民者在新世界大量种植甘蔗,蔗糖才成为上流社会餐桌上的珍品。

而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糖迅速成为了极其廉价的添加物,人们的吃糖量也呈指数级增长。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的糖分已经超过31g,换算成一年的量,比两袋十斤大米还多。

早在年,英国营养学家约翰.亚尔金JohnYalkin就出版过一本名为《纯白但致命:糖在如何杀死我们》(Pure,WhiteandDeadly)的书。他列举了大量研究,揭示二战后人类饮食是如何被大量糖分充斥,从而引发肥胖等各种严重慢性病的。

JohnYudkin和他的书。(图源:telegraph)

亚尔金的书一出版便受到了学界的认可,然而,制糖业和食品工业巨头的反应更加迅速。他们用尽手段,贿赂科研机构和相关学者、进行媒体公关、造谣亚尔金是个充满妄想的痴人,不遗余力地对其理论进行封杀和抹黑,隐藏了许多对糖不利的数据,而将锅全部甩到了脂肪的头上。

一场可能让食品工业一蹶不振的危机,成功压制住了。随后诞生的美国第一份膳食指南,就是基于这些指鹿为马的结论制定的,而低脂饮食的号召也是从那时开始推广的。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广告,声称糖是孩子的良好能量来源。(图源:goodfoodfighter)

年,亚尔金郁郁而终,世界糖消费量则再创新高。但是,随着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日益升高,亚尔金等人的研究逐渐为人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qwuh.com/blgx/12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菠萝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